【白晝之夜】藝術即生活──來自法國的夜間城市藝術節
我其實很怕人擠人的,原本考慮很久是否別去,但還好最後我去了。
因為好奇,因為#日更365天挑戰,我得要每天都有學習,因為它是全世界少數今年能舉辦的白晝之夜。現場的人群實在不是普通的擁擠,在走馬看花一下子之後,我就當機立斷地直衝瓶蓋工廠,去聽文化對談。
覺得最有趣的是,張鐵志與白晝之夜藝術總監林昆穎的對談(以下簡稱林),憑著記憶加上一些我自己的補充整理如下:
一、緣起
白晝之夜,是場來自巴黎的全球城市夜晚藝術盛宴,在十月的第一個周六跨夜舉行。有兩大元素:當代藝術和地方特色。
據說白晝之夜的緣起,是來自於巴黎人害怕的兩件事:一是當代藝術,二是夜晚(治安問題);林說台灣人對這兩個都沒問題,但就是不嗨。
二、創作理念
「南港通電」,就我理解,是眾志成城,讓城市通電、發亮的那一瞬間。
而「看見交界」,其實是藝術總監在看完整份計畫後來加上去的,他發現南港一直以來都是某種事物的匯流交界,從早期貨物集散地,到現在國際品牌聚集地;興建中的社會住宅、和豪宅;新生的,新生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、和即將搬遷的台電修護處,到現在也還是持續變動。
有趣的是,名字取得好也有好處,林說從不開放的台電修復處,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南港通「電」這個概念而同意開放的。
三、體悟
聽藝術總監講整個策展的經過實在很有趣,從他一開始在南港坐在某處觀察人群去發想理念,到籌劃和實踐,才知道幕後有這麼多的準備讓這一夜發生。
過程中也很多金句,喜歡他說的兩句話:「相信,就有力量」、「只要4、5個人一起,持續做一件事五年,就能夠發光」
四、發想
林提出,台灣也可以將自己的文化輸出,像是已經辦了三十年的燈節,是否能有SOP輸出全世界?
這也是我自己常在想的事,為什麼台灣一直去帶入歐美日的東西,卻很少輸出?
我自己的想像:燈節輸出全球會很有趣,但也許SOP是其次,重點是那個理念能不能行銷到全世界。像是,燈=光明=希望=重生,疫情過後,全世界都需要一段時間回復,不論是經濟上的、還是心理層面的,這個時候就很好帶入燈節,Light up the world. Light up the hope.(頓時回到以前辦活動寫文案的感覺)
五、我的心得
我很喜歡藝術人、創作者講到他們在做的事時,眼神都會發光的樣子,而且想法都很古靈精怪。
藝術融入生活是個很好的發想,只是希望這樣的活動,與其在一天盛大吸引二十萬人,不如在一年陸續讓二十萬人參加,或是像柯欽的雙年展Kochi Biennale一樣,持續幾個月,能夠讓人每天都去發現新的東西和一起創作。
對於之前常在辦活動的我來說,看到這樣延續十二個小時的大型藝術活動,真的很佩服,背後得花費多少的心力呀。
經過這次之後,更期待明年了,下次我會更認真去全程參與完的。
嗨~我是嘉玲,剛給自己發起了一個 #日更365天挑戰,讓每天都多點好奇,每天都多點學習,每天都朝理想生活更邁進一步。
每天一篇,分享這七年來,在世界各地旅居、工作的所見所聞,在路上遇到的旅人、社會創新者、創業家們的故事,還有那些我為了達成自己理想生活的各種實驗與學習心得。
歡迎來我的IG和FB找我玩喔~
IG: jialing.life
FB:嘉玲的任性生活實驗室
You might also like:
把錢變成喜歡的形狀《當代購物體驗製造機》
【創作,是心靈療癒的旅程】兩大秘訣讓每個人都能有創意
擺脫空虛感,兩個超能力讓你每天就像在旅行 | 暨13個房間創作藝術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