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找回自己系列#4】觀察紀錄和思考為什麼 | 理解觀念而不是死背公式

上一篇的【找回自己系列#3】增加人生的想像和選項,講的是透過新的體驗和學習,來增加對於不同人生的想像和選項,讓自己不會卡在眼前的已知。

這一篇是比較細節的,透過觀察和紀錄,培養自己去思考為什麼、轉化成自己的心得和養分,進一步的訓練自己梳理和找答案的能力。

不論是自己的想法、看書、學習、體驗或和別人的對話,我都習慣會把它們紀錄起來(我是用寫的,但不一定要跟我一樣)。

不只是寫下來而已,過程中,我會思考很多的為什麼?那我自己是怎麼想的?這可以怎麼用在我身上?諸如此類的問題,透過書寫整理的過程,去消化和思考

順道一提,我只是提供我的經驗分享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,這真的沒有絕對。

photo credit: unsplash


回到我最初還是國中生的例子,當時的我沒有太多的自由和資源,身邊也沒什麼人能問的,唯一想到的方式,就是翻遍圖書館的各種書籍。

為什麼紀錄很重要?聽別人講通常都很有趣,看書也可以翻翻就過去,並不需要思考、也不會進到腦袋裡面。

轉化成自己的心得有很多種方式,你可以重新講給別人聽、用自己的話整理心得、用畫畫或創作來表達你的學習(我隨便舉例),你喜歡的方式都可以。

我既然是愛寫字的人,當年,我就真的很瘋狂的,把各類的書,挑出我喜歡的,整理出屬於我的重點筆記(害同學看到我的筆記,整個嚇到說,我們待會要考這個嗎?😆)

起初,我是先看自我成長類的書籍,理出一個邏輯之後,決定從找自己的興趣和工作方向開始。我採取的方法是廣泛的閱讀,不論是營養學、歷史、地理、英文、理財、自然科學、企管或成功學等,我都有自己另外歸納重點的筆記。

這樣子不是只是為了吸收和學習而已,主要是因為這樣的過程需要真正的理解和思考,這樣比較好判別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,也很明顯可以看出自己喜不喜歡它。

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想說,這也太認真了吧?有必要做成這樣嗎?

但,老實說,大家為了升學考試、為了工作升遷,都那麼拼命了。探索自己、找出自己喜歡什麼、推敲自己的人生藍圖,這麼重要的事,不應該更認真嗎?

photo credit: unsplash


人都是透過和他人的不同,來理解自身的輪廓。」

等到大一點之後,因為打工、參加學校社團、旅行、工作,有機會遇到各種不一樣的人,他們便成為了我一本又一本的書。

其實一開始,我也沒想那麼多,有時候只是單純好奇,有時候是為了找模範和學習對象而已。

比如說,我在學生時期打工的地方,是該區業績前三名的,我就會去觀察,我們的店和別人的店有什麼不一樣?我們的店經理是如何做人處事的?是什麼樣的特質讓他能夠做了這麼多年,依舊充滿熱情?

旅行或任何交新朋友的機會,我也會透過觀察或問問題,來了解對方是怎麼思考的?他人生在乎的是什麼?他為什麼會這樣選擇?我和他有什麼不一樣?為什麼會這樣?

無論那個人你喜不喜歡,他的工作或信仰你一看就知道自己不想要,我相信,每個人身上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。

即使是讓你感到討厭的人,你也可以從中發現你自己(例如之前一篇故事的變態P,就讓我知道我這個人是多麼有正義感)。

A girl in Cyprus


這樣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,因為人生階段的不同、思考的問題不同,而有不同的紀錄和學習對象。

但相同的是,都得要養成自己「觀察、紀錄」和「思考為什麼」的習慣。

比如說,我看到虔誠的穆斯林,從他們身上感受到踏實的平靜,那增加了一個宗教的選擇沒錯,並不代表我就要去信教才能找到內心的平靜。

但也就是因為和他們相處,我發現了信念的重要,才進而去問我自己:那我相信的是什麼?再從我之前各種的心得和反思當中,找出自己的信念。

重點是在思考轉化的過程,紀錄只是觀察和梳理的輔助工具

在大量觀察和學習別人的時候,可能會有很多矛盾和混亂的地方,記得不用全盤接收,記得要回到自己身上反思。即使你不會當下就找到答案,但這樣的過程,可以訓練自己觀察和思考的敏銳度。

相信我,這樣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會讓你在迷惘的時候,更有線索的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。



嗨~我是嘉玲,剛給自己發起了一個 #日更365天挑戰,讓每天都多點好奇,每天都多點學習,每天都朝理想生活更邁進一步。

每天一篇,分享這七年來,在世界各地旅居、工作的所見所聞,在路上遇到的旅人、社會創新者、創業家們的故事,還有那些我為了達成自己理想生活的各種實驗與學習心得。

歡迎來我的IG和FB找我玩喔~
IG: jialing.life
FB:嘉玲的任性生活實驗室

喜歡我的文章請留言和分享,你的鼓勵是我繼續寫下去的動力喔💓

You might also like:

【夢想的一百種方式】印度企業家斜槓搖滾歌手
【夢想的一百種方式】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-法國
【用心理學找回自己】真實 vs. 偽裝的自我

Similar Posts